原標題:“小四川”成了大名號 (生活范兒·追夢)

何均輝在修鞋。

何均輝的手。
“來我這兒的,大部分都是街坊鄰居,那么多年了,漲價不合適。”
——何均輝
在武漢市江岸區勝利街,問“小四川”無人不知。“小四川”叫何均輝,20年前從四川武勝農村老家來到武漢,在勝利街擺攤修鞋。從此,“小四川”就成了他的代號,進而成了他的名號。這個名號,一半來自他從十幾萬雙鞋子里練出的精湛手藝,另一半源于修鞋攤20年從未上漲的價格。
“20年,鞋子價格都翻幾倍了,他修鞋子還是老價錢”
從南京路左轉進入勝利街,在第三個巷口的一家婚紗店后面,穿過低矮的門樓,才能找到何均輝擺在居民樓拐角處的修鞋攤。攤后墻上掛著布質的招聯,寫著“小四川修鞋、修拉鏈;小熊改婚紗、縫補”等字樣。“小熊”是何均輝的妻子熊小燕,在巷尾他們租住的房子里,擺了個縫補攤。
這是武漢市江岸區一元街揚子社區的一處老居民區,樓房擁擠、道路逼仄,生活雜物隨意地堆在墻邊。何均輝的修鞋攤后面,是他租用的不足10平方米的倉庫,幽暗的燈光下,東一簇西一堆地擺滿了待修的鞋子、箱包以及修鞋工具。
好手藝不怕巷子深。12月12日中午,何均輝的攤子前已經擺滿了街坊們送來修理的鞋子——說街坊或許并不合適,因為他們有的甚至從十幾公里外的武昌趕來。記者觀察,不到10分鐘,先后有三撥人來送修的鞋子,其中包括隔壁江漢路步行街的一家鞋店,送來十幾雙返修的鞋。
“這個攤子雖然不起眼,但是周邊幾個街道,無人不曉得他‘小四川’,他一個人就是好多鞋店的售后‘三包’。”住在修鞋攤樓上的洪阿姨介紹,何均輝的修鞋攤周邊一公里,有四五家修鞋店,但就屬他這個不起眼的小攤生意好。
“在這里修鞋,不需要問價,反正他不會騙你。”一位從新華路坐三站地鐵趕來修鞋的老先生說,在“小四川”這里修了十幾年鞋,質量未曾稍減,價格卻一直沒變。
對此,洪阿姨很有意見:“我都說過他多少次了,20年,鞋子價格都翻幾倍了,他修鞋子還是老價錢,這怎么行?”
“我們靠手藝吃飯的,最要緊是講誠信,你不能騙人”
黏合、割幫腳、上線,半個多小時后,顧客劉華彥拿來加補鞋底的一雙皮鞋修好了。何均輝收了她10元錢,另外一雙鞋面開膠,補了幾針,沒收錢。
“現在上鞋底,需要用專用鞋底,買來就比較貴,以前用輪胎皮做底的時候,加補一雙鞋底,我只收五六塊錢。”何均輝“澄清”關于他修鞋不漲價的報道,“不漲的是手工費,但是因為輔料在漲,修鞋的成本還是會漲一些。”
但劉華彥感覺不到“漲價”:“兩雙鞋修好才10元錢,價格太低了。我在上海打工的時候,這樣一雙鞋,加個底要40塊錢,手藝還沒有‘小四川’的好。”
“很多顧客都說,該漲價了,最起碼對那些拿名牌來修的人漲價啊,但是我們靠手藝吃飯的,最要緊是講誠信,你不能騙人。”何均輝說。
“在武漢這樣的大城市里,能生活下去,就滿意了”
何均輝一家四口,住在揚子社區居委會低價租給他們的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里,房子被隔成前后兩間。女兒已經讀職高二年級,住在學校。
住房加上小倉庫,每月的租金1300元左右。“社區照顧我們,要的租金比較少。”何均輝說,自從自己來到武漢,就沒少受街坊們的照顧,正因如此,他越發不能漲價。
何均輝介紹,自己每天早上7點開始干活,晚上12點收攤,平均能修40多雙鞋,一雙鞋能賺兩三塊錢,每月修鞋賺的錢能維持日?;鹃_銷。日復一日地牽針引線,他的手掌上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不戴手套也感覺不到尼龍線劃在手上的疼痛。
“曾經有一個以前一起擺攤,現在已經成為修鞋店老板的朋友跟我說,‘小四川’你一天到晚累得不行,還沒有我修兩三雙鞋子掙的錢多。”何均輝苦笑,“我們從農村里來,在武漢這樣的大城市里,能生活下去,就滿意了,哪里還想那么多。”
但他心中有愧。他還記得女兒小學時寫的作文,“她寫我的爸爸每天只曉得錘啊錘、釘啊釘,連帶她去公園都很少”。何均輝說著,擦了擦眼睛。
如今在武漢生活了20年,“在武漢這樣的大城市里,能生活下去”的夢想已基本實現。對于未來,質樸的何均輝也有著質樸的“夢想”——“要說希望,我希望能有一間店,兩個人都在店里面干活,不用風吹雨淋的。”(記者 程遠州攝影報道)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天津都市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天津都市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查看所有評論正有(0)人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