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完的“雙十二”成為繼“雙十一”之后的“網購小盛宴”,讓“剁手黨”們再次興奮不已。然而,近日360“補天”漏洞響應平臺曝出近200家網上商城存在信息漏洞,隨之而來的是網上詐騙、騷擾電話、惡意郵件等惡劣行為,不僅煩擾人們的日常生活,更威脅著財產安全。記者采訪了解到,不少消費者紛紛中招。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李女士近日接到一個顯示為“京東客服”的電話,一名自稱是客服人員的男子告訴李女士,“京東”將他的購物信息誤操作成分期付款了,稍后會有銀行的工作人員跟其聯系。而在接到一個冒充招商銀行工作人員的電話后,李女士按照對方要求進行“驗證”操作,結果網上銀行被盜取了一萬多元。
業內專家認為,正是由于對方掌握用戶的真實、全面的個人信息,甚至包括訂單等所有購物記錄,更有利于其“有的放矢”,且詐騙的成功率很高。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網絡購物過程中多個環節都可能造成信息泄露,包括賣家、平臺、快遞公司等,而信息溯源也成為很大的難題。其中,中小型電商平臺和賣家成為信息泄露的“重災區”,主要因為其自身缺乏安全建設的能力和技術且由于泄露的信息涉及用戶而非賣家平臺本身,因此其修復漏洞的積極性很低,用戶信息安全存在很大風險。
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占領則指出,在處理信息泄露時間的實踐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舉證,網購涉及的環節和主體多,很難證明用戶遭受的損失與某網站信息泄露直接相關。
趙占領表示,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網絡信息服務商收集用戶信息必須遵循正當、合法、必要的原則,此后的使用和保管必須盡到安全保護義務,保障用戶數據更新安全。如其主動泄露則涉及刑事犯罪,而對于因管理或技術漏洞導致的信息泄露,網站則需要向用戶承擔違約賠償責任。
“另一方面,目前行政監管缺位,監管主體不明確,導致網站因信息泄露而遭到行政處罰的案例實際很少。要對用戶維權提供更多的法律支持,比如由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舉證責任,如若不能提供則要負相關法律責任。”趙占領說。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天津都市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天津都市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查看所有評論正有(0)人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