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北京市交通委發布:2016年將研究試點征收擁堵費。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本期關注:征收擁堵費還需配套而行。
央廣網北京12月3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北京市交通委最近表示,2016年將研究試點征收擁堵費,并針對小客車、機動車實施更加嚴格的限行措施。通過停車綜合治理等措施,緩解首都擁堵。錯峰上下班等方面也將有新政,目前八通線、昌平線的部分站點正在研究試點錯峰票價。
此前北京市交通委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北京目前主要采取行政和市場兩類措施來調節機動車的使用。擁堵收費是國際大城市普遍實施的一種市場化手段,用價格來調整市場化配置資源的一種方式,北京市也正在研究,這只是眾多緩解交通擁堵措施的其中一項。
說起擁堵費,這可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了,早在5、6年前,我們就開始討論了。如今,北京市征收擁堵費的條件是否已經成熟,它能有效緩解擁堵嗎?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社科院政治學所行政學研究室研究員贠杰作出了評論。
經濟之聲:關于征收交通擁堵費,支持的人會引用國外的例子。但就拿世界上最先開征擁堵費的新加坡來說,城市小公交發達,人們活動的半徑相對較小。而對人口2000多萬、面積1.6萬平方公里、市民出行半徑大的北京來說,要建設一個像新加坡那樣方便的公交系統可不是容易的事。就從公交和道路發展的程度來說,北京是否充分具備了征收擁堵費的條件呢?
贠杰:就公交和道路發展程度來說,北京并不具備征收擁堵費的基本條件。因為無論是新加坡、倫敦或者東京,它們都有發達的公交系統和道路系統做前提保障,而我們現在這兩個方面的條件都不具備。如果公交系統和道路系統不發達,那么乘坐公交系統的舒適性就會大打折扣,對于已經提高環保意識的公眾來說,可能還是會選擇駕車出行。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在公交和道路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經濟之聲:以前討論擁堵費,交通專家就表示,這是“城市交通治理最后的手段”,就是說沒別的辦法了才會用它。今年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建設在加快,央企高校外遷的消息也不斷傳出,這些都是減輕城市負擔的舉措,除此之外,為緩解擁堵,做好新城區規劃,繼續加速公交建設,綜合治理亂停車是不是比收擁堵費更重要?
贠杰:因為現在的搖號、限行以及治理亂停車、提高停車費,包括現在討論的收取擁堵費,我認為都是以“堵”為主,但是這些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所以應該轉變到以“疏”為主、科學規劃、綜合治理,特別是提高治理的有效性。具體來說,首先應該提高我們交通規劃和城市規劃的科學性,提高公共交通乘坐的舒適性和換乘的便利性,這樣就會把一部分有車族引導到公交系統上來。第二個方面還是進一步有序的控制人口規模,特別是推進城市的合理布局,疏導非首都功能的產業進行轉移。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也是諸多努力之一,我覺得在長期內會逐漸見效。另外一方面,我覺得還是要綜合治理亂停車,因為我們原來出臺了提高停車費的政策,但是這種亂停車、城市中心的擁堵的問題依然很嚴重,說明這種政策的有效性不是很強。如果我們把這幾個部分的問題解決了,最后的選擇才是在限行和收取擁堵費上做文章。
征收交通擁堵費的目的是為了緩解交通擁堵,那我們不妨來看看那些用了這一招兒的國際大都市的治堵效果如何。新加坡效果不錯,但很多人把這歸功于它城市小、人口出行半徑小,特別是它的智能交通系統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倫敦征收“擁堵費”已經12年,起初效果不錯,而在2006年,它的交通擁堵幾乎恢復到收費前的水平。隨后9年,雖然擁堵費的價格持續提高,但現在的倫敦交通似乎陷入了“越收越堵”的困境。意大利米蘭征收擁堵費的的初衷不是為了治堵,而是治污。征收擁堵費以后,米蘭的交通流量下降了20%。同時交通所帶來的污染物也下降了30%。那么,北京如果真的開征交通擁堵費,效果會怎樣呢?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張彬也作出了評論。
經濟之聲:綜合北京現在的交通狀況,您覺得北京如果明年真的開征擁堵費,緩解擁堵的效果會不會立竿見影?
張彬:任何一個措施在初期都會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像北京這樣的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的城市,這種效果很快就會消之于無形,這種情況下,對于交通擁堵來講,緩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外對于大氣污染的減少,應該說也是沒有太大效果的,因為治理大氣污染是一個地區間聯動的工作,我們說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三個地方如果不能做到“一盤棋”,這種重度污染天氣仍然會出現。征收擁堵費從相關政府層面是一個最好操作,今天發一個文,明天就可以征收了。但是治堵的效果恐怕從國際經驗來講,也是收效甚微的,而且很有可能加重老百姓的負擔。
經濟之聲:現在緩解交通擁堵方面,我們看到了太多的“堵”的措施,但是很少能夠看到疏解的方法。未來在“堵”和“疏”之間我們應該如何權衡和選擇?
張彬:從目前來講,解決北京這樣的超大型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應該說難度是非常大的,僅靠收取擁堵費,甚至未來實行單雙號限行,我覺得都不是一個治理根本的方法。我們說城市要進行網格化和精細化管理,同樣在疏堵上也得精細化管理。所謂精細化管理,比如北京這次出臺的相應政策,除了收擁堵費之外,還要實行錯峰上下班、行政副中心建設等等一系列措施,都會對緩解擁堵起到相應的作用。但是從長遠來講,首先從城市路網的建設上,北京一直是二環、三環……這種攤大餅的形式,所有的醫療資源、教育資源、市政資源、行政資源都集中在市中心,慢慢的把它們分散出去可能會有一定的效果。當然,很多細節的民生問題也跟擁堵有關系,比如大家認為帶薪休假可能就是一個休息權,其實它跟擁堵也有關系,如果帶薪休假能夠落實,很多人就會采取這種平時休假的方式,也能減少一部分車上路。只有在細節上,真正的把惠民政策落到實處,綜合各方面的力量,才可能最終解決北京交通擁堵的問題。
經濟之聲:征收交通擁堵費是一種市場調節的手段,有網友指出,能不能就多用這種市場調節的手段,索性取消限行,我寧愿我開車我交錢。但是,北京市交通委還表示,今后將采取更加嚴格的限行措施。征收交通擁堵費再加上更嚴格的限行,這讓很多網友又想到了懶政這個詞。我們應該怎么理解?
張彬:我覺得不能簡單的用“懶政”來形容,這也是相關部門在想一些辦法來解決北京交通擁堵的問題。應該說緩堵是“一盤棋”的事,比如對于公車的限制,未來是不是會有更嚴的政策,讓各個單位的公車數減少到最低水平,那同樣也會對擁堵治理形成一定影響。我個人的意見是,這些政策必須齊頭并進,單靠一個擁堵費恐怕收效甚微。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天津都市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天津都市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查看所有評論正有(0)人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