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的一項“腐蝕大數據”的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雜志上,中國科學家率先提出“腐蝕大數據”的概念,并結合建庫、建模、模擬仿真、共享和工程應用等工作,構建腐蝕學科新模式,將推動腐蝕研究成果在多領域更快速、系統化應用。
腐蝕是材料與環境作用發生化學反應并導致材料破壞的過程。材料的腐蝕涉及國民經濟、國防建設等各領域,特別是交通運輸、石油化工、能源電力、航空航天、海洋開發等領域腐蝕尤為嚴重,造成了一系列重大經濟損失、人員傷亡和環境災難。
30年來,我國科學家一直從事材料腐蝕數據積累及研究應用工作。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臺主任、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李曉剛團隊,在多年研究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腐蝕大數據”,其關鍵研究包括,建立標準化的“腐蝕大數據”數據倉庫、數據建模以及利用“腐蝕大數據”進行腐蝕過程模擬仿真及其實驗驗證。
“目前腐蝕問題已非常嚴重和復雜,估計全球范圍內每年腐蝕損失總計超過4萬億美元。”李曉剛說,材料腐蝕學科是嚴重依賴數據的學科,由于材料腐蝕過程及其與環境作用的復雜性,傳統片斷化的腐蝕數據已不能適應制造業和社會基礎建設快速發展需要。研究人員只有獲得大量且多樣化腐蝕信息進行研究,才能實現更準確的腐蝕失效預測和更好的防腐蝕設計。
李曉剛建議,不同國家、行業和應用領域應建立開放的數據基礎設施,儲存相關腐蝕數據,并最終形成全球腐蝕數據系統。“這將有利于深入研究材料在各種環境下的腐蝕機理,發展腐蝕監檢測手段、預防和延緩腐蝕失效的方法,大大降低腐蝕損失,為提升防腐工程水平和新材料研發提供技術支撐。”
據介紹,2006年以來,我國已投入近2億元,建立國家腐蝕數據共享平臺,并完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腐蝕投樣及數據積累工作。目前,其大量數據和規律性研究結果已在我國航天航空、石油化工、海洋工程、電力能源、交通運輸、武器裝備、基礎設施等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天津都市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天津都市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查看所有評論正有(0)人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