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 應妮)張愛玲遺作《少帥》簡體版20日在北京出版首發(fā)。張愛玲文學遺產(chǎn)執(zhí)行人宋以朗表示,這將是張愛玲遺作中的最后一部小說。
《少帥》是張愛玲當年銳意打入美國市場之作,也是她投入最深的一部小說。在生前給朋友的信中張愛玲說,“三年來我的一切行動都以這小說為中心”。該書以1925年至1930年軍閥混戰(zhàn)時期的北京為背景,以傳奇人物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為原型撰寫的一部愛情小說。自1956年張愛玲起意寫這部小說開始,就多方搜集資料。1961年她曾赴臺北搜集寫作材料,1962年又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查閱大量參考文獻,1964年小說寫出約三分之二,1966、1967年在給朋友的信中她還表示要繼續(xù)寫下去,后因種種原因未能完成。
說起將《少帥》付梓出版,宋以朗解釋,1997年我的母親為了方便學者研究張愛玲,將一批張愛玲遺稿復印本捐給了南加州大學的東方圖書館,其中包括未刊英文小說《少帥》的打字稿復印本,“但十多年過去,我依然沒有見到任何學者的研究,將來很可能還是會無人問津,所以我決定把它出版。”
至于當年為什么沒能在美國出版,宋以朗認為,“基本她丈夫跟經(jīng)紀人都覺得,故事里邊人物實在太多,什么張軍之類的外國人名字太多,美國讀者沒辦法跟上去。”
他坦言,自己初看這部英文手稿時,“如果你沒有跟我說,這是張愛玲寫的,就一篇英文小說來說是非常之不好看的。文中的‘鴛鴦交頸’、‘魚水之歡’美國讀者根本就弄不明白。但是如果你告訴我這是張愛玲寫的,因為我知道她的其他作品,所以我會發(fā)現(xiàn)這篇《少帥》非常非常有趣。”
學者止庵則認為,刨除當時的政治因素,《少帥》故事性本身確有問題,跟張愛玲早年寫作的傳奇相比情節(jié)性弱,都是瑣碎的事,但這是張愛玲藝術上的追求,追求一種平淡自然的意思。而這樣的追求在那個年代尤顯可貴,即使沒有獲得成功,也很有意義。從一個張愛玲粉絲角度,止庵表示最遺憾張愛玲自己沒有把英文作品譯成中文。
宋以朗在今天也透露,除了還有兩篇散文在整理中,張愛玲遺作中的小說已經(jīng)到此為止,《少帥》是張愛玲寫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小說。(完)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天津都市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天津都市網(wǎng)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查看所有評論正有(0)人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僅供網(wǎng)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