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日,冉崇云的家人將陪伴老人七十年的行軍床和鋁制飯盒捐贈給三峽博物館。 受訪者供圖

這是一張雖然破舊,但仍然能完好使用的行軍床,與它一起走過70余年歲月的還有一個刻著1944和Kamani的鋁制飯盒。它們和它們的主人,已經共度了70余年歲月。
它們的主人是一位九旬老人,名叫冉崇云。15日,他專門委托家人,把行軍床和飯盒帶到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他決定將自己的兩位“老朋友”送進博物館,作為抗戰(zhàn)文物向市民展出。
替叔參軍遠赴印度開坦克
冉崇云1925年8月20日出生于豐都縣一個農村家庭,他原本以為自己會在這個小山村一直生活下去,直到1942年,國民政府在他們村“拉壯丁”。17歲的冉崇云答應奶奶的要求,替其幺叔當壯丁。
當壯丁也要參加考試,是冉崇云沒有想到的,他說,當時,長官出了四道數(shù)學題和一道作文題。冉崇云數(shù)學題全做對,得了100分;作文只得了70分。就這樣,當天被送到江北鴛鴦橋學習、苦練。
三個多月后,就隨青年遠征軍部隊出國到印度。
去印度的路途,至今在冉崇云的心中都是異常遙遠的,他和戰(zhàn)友們先是到云南昆明,然后坐飛機到印度汀江,再坐七天七夜的火車到了南姆伽。
一到南姆伽飛機場,冉崇云就看見,這里密密麻麻聚集了大約有幾萬人。他和其他十幾個兄弟手拉手、排著隊,在機場上跑步,然后有的被編到步兵,有的編到騎兵,有的編到工兵,還有的編到炮兵,他自己則被編到坦克車機械化部隊學習、鍛煉。
“我最開始編在伙夫班,弄柴、擔水、弄菜、煮飯,每天晚上6點吃晚飯,飯后參加訓練到11點,然后睡覺休息。六個月后,連長叫我去學通信、射擊、衛(wèi)生和駕駛坦克車等知識和技術。”冉崇云說。
擔任坦克兵與日軍作戰(zhàn)
1943年至1944年的一年多時間里,冉崇云先后在加爾各答、八莫、南坎、新平陽、瓦納班、密支那等地跟日軍交戰(zhàn)。
冉崇云說,自己一直都是駕駛員,開坦克車,車上有車長、射擊手、通信員,共四個人一輛坦克車。
“在坦克車里,我們不用直接面對日本軍人,但是坦克車往往是日軍重點攻擊的目標,每一次作戰(zhàn),都會有一些戰(zhàn)友再也沒能回到營地里。”
這樣的血與火的日子,冉崇云整整過了一年多時間,“那時候,每天最慶幸的事情,就是看見營地還在我們眼前。”
冉崇云說,密支那勝利之后,日本鬼子被打跑了,日本司令坐飛機跑回東京。戰(zhàn)爭結束后,他們就到列多學開汽車,部隊稱號改為輜重汽車營。之后,連同美國汽車隊五千多人一起,開車回國,車上裝有武器和其他物資。雖然路途艱辛,但冉崇云從來沒有想過丟下他的行軍床和飯盒,冉崇云說,它們是陪伴他走過那些烽火歲月的老朋友。
回國后奉命接收日本投降物資
1945年,冉崇云從云南昆明回到重慶集合,在南岸海棠溪,他見到了毛澤東和周恩來,他們是和蔣介石一起來參觀停在海棠溪的美國支援的汽車等物資。之后,冉崇云被分配到北京傅作義的部隊,在部隊里,他接到了前往石家莊接收日本投降物資的命令。
1947年,冉崇云回到家里,才知道父親已去世,為了在家孝敬老人,冉崇云就一直留在了家中,告別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冉崇云想起了那段抗戰(zhàn)的艱苦歲月,盯著自己精心保存了70多年的行軍床、飯盒,陷入了沉思。
看著老人這樣,冉崇云的孩子們有些擔心,畢竟冉崇云90歲高齡,視力、聽力一日不如一日,身體健康狀況也大不如前。為了讓冉崇云寄托了一輩子的東西有一個好的歸宿,家人一致商量后,決定把這2件實物捐獻給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經三峽博物館研究部文博館員陶昕鑒定,冉崇云捐贈的木質行軍床,生產于1940年代,床的支撐處有鐵皮,鋪開后長195厘米、寬68厘米、高46.5厘米,保存基本完整。而他捐贈的鋁制飯盒,制作于1944年,上面刻有1944、Kamani標識,口徑長15厘米、寬11.5厘米、高6厘米,保存基本完整。
陶昕說,這兩件實物承載了厚重的歷史痕跡和記憶,是抗戰(zhàn)時期重慶籍抗戰(zhàn)老兵參加青年遠征軍的歷史載體,具有較大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它們在入藏博物館后,將會作為抗戰(zhàn)文物向市民公開展出。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 報道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天津都市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天津都市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查看所有評論正有(0)人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