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多數(shù)科學研究顯示,快速閱讀只是一種形式的略讀。由于閱讀與說話不同,不是一種天生的本能,因此單純強調一目十行的快速閱讀一旦完全摒棄了默讀、回視和眼跳,將無法做到令人越讀越快且維持正常閱讀時的理解程度。專家研究認為,快速閱讀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如果想要既盡可能迅速地讀完大塊頭書本,又能通篇讀完后理解深刻,專家建議兩個方法:多閱讀以增加詞匯量,或者挑選你熟悉領域的書本閱讀。
略讀在某種情況下還是受人歡迎的。諸如Spritz的快速閱讀應用軟件有其快速閱讀特色,有助于人們快速瀏覽較短的電子郵件和文本,特別是在微小的智能穿戴手表屏幕上。有人抱怨說,“手機應用軟件圖標右上角的標記顯示,我的脫機閱讀軟件Inspapaper帳戶下有667篇未閱讀的文章,12篇未下載的小說等待我去亞馬遜服務器下載,142條未點擊閱讀的電子郵件。我感覺自己完全進入了‘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的晚期癥狀。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整個一頭被文字給淹沒了。”
難怪如今能把事情做完和崇尚高效率的人群,越來越多傾向于掌握快速閱讀技巧——閱讀速度非常迅速,但理解程度完全不會降低。試問,誰會不愿意以每分鐘2500個字的閱讀速度輕輕松松閱讀書單?
無論是伊夫林-伍德的閱讀動態(tài)學目標和蒂姆-費利斯的PX項目,還是應用軟件Spritz和無數(shù)快速閱讀技巧,無不希望幫助讀者具備這種快速高效的閱讀能力,它們有的要求你閱讀時連默讀都不要,有的要求你一目十行,還有的要求你目不轉睛。不幸的是,根據數(shù)十年的心理學研究以及最新的視覺處理系統(tǒng)觀點,做事越快意味著準確度越低。你可以學會越讀越快嗎?完全可以。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你可能根本不理解這些內容,殘酷點地說就是完全不懂。

快速閱讀的欺騙性
對于大多數(shù)受過教育的人來說,他們的閱讀速度相當于一名拍賣師的講話速度(每分鐘250至400個字),并能對閱讀內容有良好的理解。相比較而言,兩個人的日常對話速度較慢,大約在每分鐘150至160個字之間(這也是播客和有聲讀物的推薦語音速度)。這使得普通閱讀成為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認知心理學家伊麗莎白-舒特表示:“如果你理解并欣賞這些文字,很顯然,沒有人能夠以每分鐘1000或2000個字的速度進行閱讀,同時還能保持與以每分鐘200或400個字的速度閱讀時同樣水平的理解力。”
在一篇名為“內容太多,時間太少:我們是如何閱讀,快速閱讀真的有幫助嗎?”的研究論文中,舒特與合著者詳細闡述了閱讀所包含的心理與視覺過程——從眼睛看到的文字符號,到依據背景知識進行的認知。這是一段視覺與心理過程的復雜雙人舞,需要高度依賴語言。
閱讀和書寫與說話不同,借用進化心理學和語言學家斯蒂芬-朋克的話來說就是,前二者“從認知角度來看不是天生的”。父母無須教嬰兒說話——說話是人類的一種本能,而書寫則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為什么說了解這一點很重要呢?這是因為閱讀和書寫不僅是一種視覺過程,二者的基礎還是語言和說話。這點認識對了解人類是如何處理和理解書寫內容,意義深遠,因為幾乎所有快速閱讀技巧都忽視或曲解了這一點。
無視你大腦的聲音
對快速閱讀而言,最壞的一個習慣就是:默讀。默讀時,閱讀者的大腦中能聽到這些文字,但是嘴上卻不發(fā)聲。舒特指出:“由于所有人都是先學會說和聽,再學會閱讀,因此幾乎所有人都傾向于在閱讀時讀出聲音。”
對于快速閱讀的支持者而言,默讀僅僅是人類學會大聲誦讀時的一次性殘余物。按照他們的理論,壓制默讀可以減少內部發(fā)音對個人內部閱讀速度的拖延。那么問題就來了:當科學家竭力讓人們學著摒棄默讀——讓人們在閱讀時不斷哼唱,或者在感應到人們聲帶有活動時播放一段樂音——理解能力就會急劇下降。舒特稱:“有許多證據顯示,當人們通過視覺認識文字時,他們會試著讀出這些文字,以便于理解它們。”
試想一下,當你給人出示一些單詞,這些單詞聽起來與另外一個單詞的發(fā)音類似,接著要求他們進行一個迅速的判斷——比如,“這個單詞是一種食物,是或不是?”。舒特說:“如果你給人們一個不代表食物的單詞,如MEET(碰見),但是這個單詞讀音很象一種食物‘肉’(M-E-A-T)的發(fā)音,那么即使這個答案是錯誤的,他們也極有可能回答‘是’”。即便人們做出了正確的回答,他們的反應時間也相對長一些。如果你給他們一個視覺上相近的單詞,如MELT(融化),他們可以馬上作出正確的回答。”
盡量避免回視和眼跳
現(xiàn)代快速閱讀技巧還把縮短閱讀所需時間作為努力目標,盡量避免回視和眼跳。回視指的是人們在閱讀過程中,當碰到不理解的內容時,迅速且無意識地回顧前面內容。眼跳指的是在閱讀過程中,眼睛的黃斑中心凹在從一個字移到另一個字時,讀者眼瞼發(fā)生的0.1秒突然震顫。人們在這些單詞上作的250毫秒短暫停留,被稱為注視時間。
Spritz公司運用一項被稱為“快速視覺呈現(xiàn)任務”的技術,將單詞中被稱為“最佳識別點”的核心字母以特殊的顏色標記起來,就能讓我們的大腦一下子調動出單詞的數(shù)據,從而省卻眼球掃描的時間。然而,科學顯示這種閱讀方式有可能對閱讀者的理解力產生負面影響。舒特在之前的研究中就發(fā)現(xiàn),摒棄讀者回顧并重讀內容的方式,將損害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力。她表示:“由于應用程序和軟件并不了解人們是怎樣閱讀,不知道讀者有著怎樣的內部呈現(xiàn)方式,因此它們無法彌補讀者理解力的不足。”
同樣,快速閱讀認為從技術層面來看,在眼跳過程中人們無法獲得任何新的視覺信息,然而研究人員卻發(fā)現(xiàn),眼跳時認知處理仍然存在并持續(xù)。簡而言之,即使在那0.1秒時間波動中,你的大腦仍然努力在理解你的閱讀內容。那么,如果避免了眼跳,結果會。。。。。。
讀懂本文的意思了嗎
伍迪-愛倫是這樣概括快速閱讀:“我曾去培訓班上過快速閱讀訓練課程,可以在二十分鐘內讀完《戰(zhàn)爭與和平》,而且還是俄文。”她的這句話不但被用來抨擊快速閱讀,還令人們對快速閱讀感覺完全難以置信。監(jiān)測人的眼球活動不難,測量人的閱讀速度也不難,難的是評測讀者對文本的理解程度。
舒特承認說:“評測對文本的理解程度是一個公開的難題。什么才是真正理解一個句子、一個段落,或者一篇文本?閱讀完成后,你對某些文字的真正意思、全文的主旨,以及字里行間的意思到底了解了多少?有研究表示,閱讀行為會依據你為了理解文本所提出的問題而變化。例如,如果人們預計會被問到某個特點單詞的意思,他們的的閱讀方式會有所不同。”
要對文本的開放式摘要進行理解評分,看起來過于主觀。因此,諸如舒特等研究人員通常通過在句子或段落后設置多選題,來評測讀者對文本的理解程度。但是,這些測試只能做到和提出的問題一樣好——錯誤的答案會反襯出正確的答案。(彬彬)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天津都市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天津都市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查看所有評論正有(0)人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