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22電 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京劇的文學、音樂與表演——第六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2在北京開幕。
京劇界老前輩譚元壽在22日第一個做報告。他回憶,在從藝80多年經歷中,得到許多藝術前輩的教誨,“例如我所崇敬的四大名旦以及于淑艷、孟小冬、顏宇鵬和高慶奎、李少春、李勝早、孫玉坤、高生明以及父親譚富英,舅舅楊寶森等等。”對于流派傳承,他直言現在青年演員學習程派就不能學習梅派,都只學一個流派,都唱一出戲好像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觀眾看了一個人就沒有必要再看另一個演員的,這有什么意思?“老一輩學的面兒廣、學習的劇目全面,我祖父說我曾祖除了沒有貼過片子,什么行當都學過演過而且都是文武全能。我們知道四大名旦都是陳德霖、王瑤卿的學生,但一個人一個唱法、一個味道,都發揮出自己的特點,我認為只有這樣學習流派、繼承流派才是藝術發展的正確道路。”
同時,他也認為近年來排演的新戲太多,他建議在排練新戲前要想到題材有沒有社會意義,觀眾會不會歡迎,要想到這出新戲有什么新的精湛技藝來展現,要保證收支合理性。“一出新戲總是要不斷修改才能成為好戲,千萬不能像狗熊掰棒子。”
中國戲曲學院黨委書記龔裕表示,中國戲曲學院的京劇研究歷經多年的發展,在史、論等多個研究領域都涌現出了一大批學術成果。以傅謹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的“京劇學”研究團隊,在京劇學的史、論、資料建設方面均取得較大突破。先后出版發表了《京劇學前沿》、《京劇學初探》等著作和大量學術論文,產生了較大影響。尤其是其主編的《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及《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續編)的出版更是京劇學學科發展的階段性重大成果,為該學科的研究打下堅實的史料基礎。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立項的《京劇通論》與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重大立項的《梅蘭芳全集》編纂也已基本完成。
在為期三天的研討會上,將有來自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以及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著名京劇學專家學者、表演藝術家、京劇院團管理者及社會各界京劇研究者160余位,提交學術論文70多篇。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學者以大會發言、分組討論的形式,就“京劇的文學脈絡”、“京劇音樂的歷史演變”、“京劇表導演理論探討”、“京劇史研究”、“京劇的傳播”、“當代京劇發展”等核心議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完)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天津都市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天津都市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查看所有評論正有(0)人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