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蠅是一種小昆蟲,但也有同性戀行為。日本東北大學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在實驗中證實,果蠅的同性戀行為不僅受遺傳因素影響,社會因素也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研究人員已知,如果果蠅體內的“無后”基因無法發(fā)揮作用,雄性果蠅就不會向雌性果蠅求愛,轉而追求同性。因此果蠅的同性戀行為被認為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
研究人員培養(yǎng)出“無后”基因不再發(fā)揮作用的雄性果蠅,然后利用這種果蠅進行了實驗。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這種雄性果蠅羽化為成蟲后,只要進行一天以上的集體飼養(yǎng),雄性果蠅就開始追逐其他雄性果蠅,顯示出同性戀的求愛行為。但如果這種果蠅羽化后是一只只隔離飼養(yǎng)的,則不會出現(xiàn)對同性的求愛行為。
研究人員由此認為,這顯示果蠅羽化為成蟲后第一天的經歷等因素,會對它們是否出現(xiàn)同性戀行動產生影響,也就是說,在“無后”基因不發(fā)揮作用的情況下,果蠅腦內的特定細胞在集體生活中受到了刺激,而出現(xiàn)了同性戀行為。這說明遺傳因素和社會經驗同時控制著果蠅的行為。
相關論文已刊登在英國在線科學雜志《自然·通訊》上。新華社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天津都市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天津都市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查看所有評論正有(0)人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