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拱橋
金鰲寺上山古道
此次考古發掘發現的物品
工作人員正清理發掘的古寨城墻 龍在全 攝
記者 劉曉娜
重慶商報訊近日,在大渡口區跳蹬鎮的金鰲山,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和大渡口區文物管理所發現一處山寨遺址。目前,已清理出約100米長的殘留寨墻及一個殘存的寨門。專家初步推測,該山寨可能是清代的,總占地面積約26.9萬平方米,或為當時村民抵抗土匪、流寇所筑。大渡口區知名的寺廟金鰲寺正是處在該山寨之中。
山寨只剩殘垣斷壁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金鰲山寨的考古發掘現場。在緩坡上,一段約100米長的寨墻已經被清理出來。中間是山寨的西寨門,寬1.42米、長3.4米、殘高2.4米。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工作人員周勇介紹,從寨墻和寨門的修建方式來看,有明清時期的特點,“條石上的鑿痕比較細密,而明代以前的鑿痕多是粗糙的,初步推測是可能清代的。”
“上世紀70年代,當地村民已將寨門裸露在地面上的部分破壞掉。”大渡口區文物管理所所長李國洪介紹。
跳蹬鎮金鰲村56歲村民沈建明回憶,在他五六歲的時候,還親眼見過西寨門完整的樣子。“是一個石拱門,我踮起腳都摸不到頂,柱頭修得很巴適。”沈建明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人修房子、修堰塘,就把這個拱門的條石抬走了。漸漸地,門址被泥土、雜草掩埋,后來就再也沒見過了。
李國洪稱,考古隊去年12月10日來到這里發掘時,這一片寨墻、寨門都被草叢、樹林掩蓋著,根本看不出來。
寨墻上還有“排水洞”
周勇稱,這次的一大重要發現是寨墻上由條石錯落砌成的“洞”,大小約40平方厘米,總共發現了4處。
“這是排水洞,應該是當時寨里人用來排污水雨水的。”周勇說,這些洞不大不小,既能滿足排水功能,又可以避免敵人從洞里鉆入。此外,他們在發掘中還發現,寨墻的墻體外部是以條石錯落砌成,中間則用黃沙土和亂石填充,從而增強了寨墻的防御功能。
據介紹,經過前期考古發掘,專家們已經初步劃出金鰲山寨的范圍,占地面積約26.9萬平方米。
“一面靠山,三面臨江。其中有兩面是絕壁,地勢險要,在緩坡地帶筑墻,從而合圍成了一個山寨。”李國洪說,山寨共有寨門3個,其中東寨門、南寨門均被破壞。記者看到,南寨門所在位置,現在已是村民的菜地。
修山寨是為抵抗土匪?
在地勢險要的地方修建山寨目的為何?山寨的主人到底是誰?
李國洪介紹,據他們查到的史料顯示:明末,跳磴當地四位鄉紳自發出資,并發動民間百姓捐款捐糧,在金鰲山利用自然險要山勢建起古寨,以在緩坡地帶筑墻的方式,合圍而成金鰲山寨,易守難攻。
周勇說,從寨墻的選址、修建形式來看,有很強的軍事目的,很明顯是用來抵御外敵的,“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應該是抵抗土匪流寇的,也很有可能是用來抵御張獻忠的。”
金鰲寺處山寨范圍中
值得注意的是,大渡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金鰲寺正是處在這個山寨的范圍中。此次考古發掘本是前來挖掘金鰲寺遺址的,聽村民說起寨門的故事,才在金鰲寺幾百米遠外發掘了寨墻和寨門。
“結合出土遺物以及文獻記載,金鰲寺的建造時間不晚于明代萬歷年間,那么應該是金鰲寺修建在先,山寨修建在后。”李國洪認為,當時的金鰲寺,正是很多老百姓躲避戰亂的地方,所以山寨修建的目的或許就是要保護金鰲寺。
金鰲寺,坐落在金鰲山的山峰。歷史上,經過多次損毀和重建,金鰲寺昔日的輝煌早已不見。如今,金鰲寺遺址只殘存上殿部分墻體和地基、東西廂房基址和放生池。
去年12月,考古人員對金鰲寺進行了勘探試掘,至今已出土遺物100多件,包括唐代瓷盞、宋代佛首、明道四大天王佛像等。在這次發掘中,考古人員還找到了6件滴水標本,這些滴水上的花紋以神獸紋和蓮花紋為主。周勇介紹,滴水屬于古代房屋的構件之一。按照規矩,一般同一時期的房屋,滴水花紋都要一致,而這6件滴水標本上的花紋各有不同。“這也意味著,金鰲寺至少經過了6次新建或維修”。
在寺廟前百米開外,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座明代石拱橋。拱橋由條石筑成,長近8米,橋洞早已被當地村民用條石填堵,橋上如今已成為僅供一人行走的窄路。
“根據發掘,當年這座石拱橋寬達2.8米,這里是當年進入金鰲寺的必由之路,四方的香客來金鰲寺,都得通過這石拱橋。”李國洪說。
計劃
將對寨子和寺廟
進行打造
市民可不可以再一睹金鰲寨子及金鰲寺的昔日輝煌?李國洪介紹,目前大渡口區正在編制大渡口區旅游文化發展規劃,將對寨子及寺廟進行整體打造。按照計劃,寨子將發掘一部分,其余部分進行原地保護。而金鰲寺的第一期發掘工作自去年12月開工以來,已經接近尾聲,接下來還將對已發掘的文物進行修復。預計年后還將進行第二期發掘。
文章來源:重慶商報 責任編輯:劉昱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天津都市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天津都市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查看所有評論正有(0)人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